嗨,親愛的 Reader
你最近好嗎?
這學期的實習督導課,教授要我們每週做一個創作來反映這週的狀態,想跟你分享這是我第一週畫的圖,使用的媒材是蠟筆(第一次在信中放圖片!)
你從這張圖上看到什麼呢?
這張圖讓你想到什麼?
或是帶給你什麼樣的情緒?
(這是兩分鐘的感受時間)
⊹ ⊹ ⊹
開學到現在快滿兩週,我覺得自己這兩週就好像在水裡走路,寸步難行,且很多時候感到快不能呼吸。
課堂上,每一位教授都鼓勵大家發言,總會一直停下來,問問大家有什麼問題或想法。開學第一堂課,就明言課堂參與也會是成績的一部分。
不知道是因為有算進成績裡面,還是美式教育的文化下本來就很習慣發言,每堂課同學們都好像「搶著發言」似的,甚至有一門課常常前一小時都只是同學們輪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或提問,直到第二小時才開始上課,不過上不到半小時,又繼續輪不完的同學發言時間。
在這樣的氛圍底下,加上同學有時候講英文速度太快我沒辦法跟上,讓我每次踏進教室總是感到非常緊張與焦慮。想要舉手又怕自己用英文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思,或是擔心自己內容講的不好。
除此之外,課前課後總是有許多作業,例如課前多到不行的閱讀,甚至有一門課會要求我們針對課前閱讀內容寫一份反思;以及課後的討論、心得等,更不用談期中期末報告。面對這些英文學術文章以及要用英文寫作,讓這兩週的我時常感到挫折。
我常常在想,若是用中文,我一定可以花更少的時間就讀完這些文章,更快寫出質量更好的心得文,或是用更好的表達方式說出我的想法。但很可惜,我無法使用中文,我沒有選擇,只能硬著頭皮讀、告訴自己再怎樣都要完成這些作業。
這一切就如同原本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類,突然被迫要在水裡生活。我覺得自己每一個動作的阻力都變得好大、速度都變的好慢,甚至有水草纏著自己的腳。而看起來,那些原本在水中的生物,那些魚兒,好像都如此自在與快活。
⊹ ⊹ ⊹
在完成那幅畫之後重新看一遍,我才發現儘管自己在水裡,但至少我還有氧氣罩,至少我還能呼吸,還沒有溺死。或許這就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了吧。
這週我們把自己的畫帶到課堂上,逐一分享關於這幅畫背後的心境。然後我才發現,雖然我身為國際生,語言與文化適應是我一大阻礙,但是其實儘管是當地美國人,他們也正在自己的生活中掙扎著,面對屬於自己的困難。
例如有些人掙扎著自己的「冒牌者症候群」,覺得總是有許多眼睛盯著他,讓他覺得自己很羞愧、是個冒牌貨;或是有人覺察到自己的社交恐懼,每每進入教室都會焦慮與擔心,不知道該不該發言、該說多少話。
透過大家真誠的分享,我們才理解到,自己並不孤單。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水中掙扎著,每個人都在面對自己生活中的難題,不管是國際生還是本地生,不管英文程度多好,不管自己多有經驗。
是啊,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很不容易呢,而這不就是身為人的共通性嗎?不管在台灣或美國,我總是再再體悟到這件事,看似輕鬆的笑容、精采多姿的社群媒體背後,每個人都有自己不為人知的脆弱。
當沒有說出口,我們往往會以為只有自己一個人在水深火熱之中。但分享出來之後,才發現是這些脆弱把我們連結在一起,讓我們發現自己並不孤單,讓我們更願意對自己跟對他人寬容。
⊹ ⊹ ⊹
在課堂上,當我分享完自己的畫作之後,有一位同學跟我說,雖然你還在水裡,但就如同你說的,你還有氧氣罩,而且你看,儘管很緩慢,但是你還是在前進。或許你終究會發現,在水裡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移動,你可以學習游泳!
創作、分享與回饋的過程,讓我再次體會到藝術治療的力量。透過繪畫把內在的世界視覺化到畫紙上,讓我可以看見自己當下的狀態,並且有新的發現(像是氧氣罩!),而透過分享與回饋,讓我透過同學的視角,發現新的切入點(我可以學習游泳!)
透過這個過程,我提醒自己要感謝。感謝自己還沒有窒息,還有一點空間與餘裕面對身上的各種壓力;感謝我身邊擁有願意聆聽與支持我的朋友,以及我親愛的 P;也感謝雖然很辛苦,但我正在自己過去嚮往已久的生活中,學習英文、美國文化與藝術治療。
我也提醒自己要有意識地覺察與改變。人在異地,我往往還是會用舊有的標準與習慣在面對這些新的刺激,但既然我是來到一個全新的地方面對一個全新的文化,我要學習的不是如何在水中用陸地上的方式走得更快,而是學習一種更適合在水中移動的方式,那就是游泳。
至於如何游泳我還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我要有意識地打開心,認識新的價值觀、標準、待人處事的方式。而最終,這些新的學習,要與我的過去、我來自的文化,融合成一個新的自我才是。
⊹ ⊹ ⊹
今天的信就到這裡過一段落。如果你也正在水裡掙扎著,希望這封信有帶給你一些力量。
願我們都可以練習用新的觀點看待現在的自己、學習感謝、學習打開心。
然後記得提醒自己:嘿,至少你還能呼吸,你仍然在前進,給自己多一點耐心。
那,我們下封信見囉!
相信真實的故事能帶來力量,陪你練習從自我批判走到自我疼惜 🌿 【把生活寫成信給你】雙週電子信:偶爾一封真實的文字,陪伴正為生活努力的你。填寫 email 訂閱